一、什么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蛇缠腰”,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多见于儿童。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从体内彻底清除,而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因年龄增长、劳累、感染、肿瘤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病毒可能被重新激活,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引发带状疱疹。
二、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
前驱症状
在皮疹出现前1-5天,患者常出现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
皮疹表现
红斑与水疱:患处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成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而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
分布特点: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常见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53%)、颈神经(20%)、三叉神经(15%)及腰骶部神经(11%)。
演变过程: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
神经痛
疼痛为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又称疱疹相关性疼痛(ZAP),包括:
前驱痛:皮疹出现前的疼痛。
急性期ZAP:皮疹出现后30天内的疼痛。
亚急性期ZAP:皮疹出现后30-90天的疼痛。
慢性期ZAP(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皮疹出现后持续超过90天的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常干扰患者的睡眠、情绪,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
三、带状疱疹的并发症和危害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这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5%-30%,多见于高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PHN的疼痛部位通常比疱疹区域有所扩大,常见于单侧肋间神经、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神经。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时可导致精神障碍和抑郁。
眼部带状疱疹
病毒侵犯三叉神经引起,占带状疱疹并发症的10%-20%。表现为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疼痛剧烈,常伴同侧头部疼痛。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耳部带状疱疹
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疱疹、外耳道疼痛,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Ramsay-Hunt综合征),还可导致味觉改变、听力异常和眩晕。
其他并发症
包括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急性胃肠炎、膀胱炎等。在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中,还可出现播散型带状疱疹,导致除受累皮节外全身皮肤出现广泛性水痘样疹,常伴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死率高达55%。
四、带状疱疹的治疗和预防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片、盐酸伐昔洛韦片、泛昔洛韦片等。疼痛明显者可使用普瑞巴林胶囊、加巴喷丁胶囊等止痛药物。还可外用阿昔洛韦乳膏、喷昔洛韦乳膏等辅助治疗。
物理治疗:如微波、超短波治疗,可减轻疼痛和促进疱疹愈合。
手术治疗:对于疱疹疼痛剧烈、持续不消退的后遗神经痛患者,可采取微创神经阻滞手术,但有可能出现局部皮肤麻木的副作用。
日常护理:保持患处皮肤清洁,避免用手抓挠;穿着透气、柔软的衣物;及时停用化妆品,外出时做好防晒工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合理搭配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提高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减少压力,是预防带状疱疹的关键。
避免诱因:防止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避免接触水痘患者。
接种疫苗: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最有效的手段,适合50岁以上人群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即使发病,也能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并降低PHN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以红斑、水疱和神经痛为主要症状。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50岁以上人群为易发人群。带状疱疹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我们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如提高免疫力、避免诱因、接种疫苗等。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图片来源:https://qiye.58pic.com/newpic/46039079.html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