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注意到孩子最近总是闷闷不乐,对曾经喜欢的玩具和游戏提不起兴趣?或是频繁抱怨“活着没意思”,甚至出现睡眠障碍和食欲减退?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在6-17岁的在校学生中,约20%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这意味着每5个孩子里就有1个正被抑郁情绪困扰。更令人担忧的是,近五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2.8%,而这些数据背后,可能就包括您眼中“乖巧懂事”“成绩优异”的孩子。
当家长们还停留在“小孩子哪有什么烦恼”的传统认知中时,儿童抑郁已经像无声的流行病般蔓延。那些被忽视的情绪低落、突然的沉默寡言、对社交活动的回避,都可能是抑郁的早期信号。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青春期大脑前额叶发育尚未成熟,面对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家庭期望时,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本就弱于成人,而短视频时代的信息过载、校园内卷的加剧,更让他们的心理防线面临多重考验。曾有心理咨询师分享案例:一个初二女生连续三个月在课本上画满黑色泪痕,母亲却以为是“青春期叛逆”,直到孩子在作文里写下“每天像背着石头爬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摔下去”,才惊觉问题的严重性。
识别抑郁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帮助他们打开求救的通道。家长可以通过观察“情绪-行为-生理”三重信号来判断:情绪上是否持续两周以上的低落、易怒或冷漠;行为上是否出现成绩骤降、自伤倾向、拒绝沟通;生理上是否有头痛胃痛、失眠早醒、体重异常变化。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将抑郁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降低60%,而家庭支持是儿童心理康复最关键的保护因素。当您发现孩子的“不对劲”时,请放下“别矫情”的责备,蹲下来认真倾听:“你最近是不是很难过?爸爸妈妈在这里陪你。”
关于孩子心理健康,需要家长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心声”。当我们愿意在孩子说“不想上学”时追问一句“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在他们发脾气时多一份耐心而非训斥,在日常沟通中少一些“别人家孩子”的比较,多一些“你已经很棒了”的肯定,就是在为孩子构筑抵御抑郁的心理防线。毕竟,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比成功更珍贵的,是他们内心的温暖与力量。
──────────
图片来源:https://qiye.58pic.com/newpic/35781072.html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