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反侧的深夜,时钟滴答作响,当入睡变得遥不可及,许多人会选择闭上眼睛,试图通过养神来缓解疲惫。
那么,这种方式究竟能否替代睡眠,起到真正的休息效果?要解开这个疑问,需要从生理机制和科学研究中寻找答案。
一、闭目养神的效果究竟怎样
从生理层面看,闭目养神确实能让身体进入相对放松的状态。当双眼闭合,视觉刺激减少,大脑枕叶(负责视觉处理的区域)的活跃度降低,同时,身体的肌肉紧张度也会随之下降。有研究表明,在安静环境下闭目养神20分钟,心率平均可降低5-8次/分钟,血压也会有轻微下降,这说明身体的应激反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不过,闭目养神与真正的睡眠仍存在本质差异。
睡眠过程包含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承担着不同功能:浅睡期帮助恢复体力,深睡期促进大脑清除代谢废物。而闭目养神时,大脑并未进入这些睡眠阶段,只是处于一种清醒放松状态,无法完成睡眠特有的生理修复与功能调节。
简单来说,闭目养神如同给身体按下“暂停键”,能暂缓疲劳,但无法像睡眠那样完成“系统升级”。
二、感觉没睡好,不一定真的没睡好
失眠带来的困扰,很大程度源于对“没睡好”的焦虑。心理学中的“睡眠感缺失”现象常让人产生误判:部分失眠者自认为整夜未眠,但通过睡眠监测发现,他们实际存在浅睡眠,只是睡眠片段化导致记忆不连贯。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睡眠状态的偏差,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形成“越担心失眠,越难以入睡”的恶性循环。
此外,人类对睡眠的需求存在个体差异。有人每天需要8小时睡眠,有人6小时就能恢复精力。如果用固定标准衡量睡眠质量,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例如,一些长期认为自己“睡眠不足”的人,在调整心态、减少对睡眠的过度关注后,即使睡眠时间未变,白天的精神状态反而有所改善。这说明,对睡眠的认知和态度,往往比实际睡眠时长更影响生活质量。
三、缓解入睡困难的方法
1.找出失眠原因
失眠很少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环境变化、生活习惯、心理压力都可能成为诱因。建议记录“睡眠日记”,连续两周记录入睡时间、夜间醒来次数、日间状态以及睡前活动,从中分析规律。比如发现睡前使用手机会导致入睡延迟1小时,就需要调整睡前习惯。
2.打破旧模式,重建新生活场景
如果卧室总让你联想到“睡不着”的焦虑,可以尝试改变房间布置:更换床品颜色、调整家具位置,弱化负面心理暗示。同时,严格区分卧室与工作区域,避免在床上处理工作、玩手机,让大脑重新建立“卧室=睡眠”的条件反射。
3.建立新的睡眠条件反射
利用“刺激控制疗法”重塑睡眠习惯:只在困意明显时上床;若20分钟内无法入睡,立即离开卧室,做些放松活动,等有困意再返回;无论前一晚睡眠如何,每天坚持同一时间起床。这种方式能帮助大脑重新学会“自然入睡”。
4.调整心态,正确看待“睡不着”
面对失眠,不妨尝试承认失眠带来的不适,不与之对抗,而是将注意力转向当下可做的事。例如,当意识到无法入睡时,不再强迫自己“必须睡着”,而是静静感受呼吸,或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研究显示,这种心态调整能有效降低焦虑水平,间接改善睡眠质量。
失眠时闭目养神虽不能完全替代睡眠,但确实能让身心得到短暂放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疲惫。
而想要真正改善睡眠,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通过科学方法重建睡眠节律,并调整对睡眠的认知。当我们不再将失眠视为敌人,而是看作生活需要调整的信号,或许就能在某一个平常的夜晚,重新找回自然入睡的能力。
──────────
图片来源:https://qiye.58pic.com/newpic/70966945.html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