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必看的5个心理“降温”技巧,教你预防情绪“中暑”
文字来源:成都脑康
2025-07-23

  某一个闷热的夏夜,张女士对着哭闹的孩子突然提高了音量呵斥——只是因为孩子打翻了一杯水,她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烦躁。

  这种在高温天里突然爆发的情绪波动,其实是情绪“中暑”的典型表现。

  随着气温攀升,不仅身体会感到燥热,心理也可能像被烈日炙烤般失去平衡,学会给情绪“降温”,才能安然度过炎炎夏日。

  一、什么是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是指高温环境引发的一系列情绪、认知和行为异常,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从生理机制来看,当环境温度超过35℃时,人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持续活跃,会影响大脑内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平衡,导致情绪稳定性下降。研究显示,气温每升高1℃,人群的易怒情绪发生率会增加约2%,而工作效率则可能降低5%-10%。

c3b107770e8ae14b3879f0e3b7bb3d1.png

  这种状态的常见表现包括:莫名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浅易惊醒、对事物兴趣减退,甚至出现短暂的情绪低落。与普通情绪波动不同,情绪“中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随着秋凉到来,症状会自然缓解,这也是它区别于长期心理问题的重要特征。

  二、哪些人容易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的发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以下几类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1.长期处于高温环境的人:如户外劳动者、厨房工作人员等,持续的生理热应激会放大情绪反应;

  2.睡眠质量差的人:高温导致的夜间睡眠不足会降低大脑的情绪调节能力,形成“缺觉-易怒-更缺觉”的恶性循环;

  3.本身情绪敏感的人:如更年期女性、青少年等,高温会成为情绪波动的“催化剂”;

  3.社交圈狭窄的人:缺乏倾诉对象会让负面情绪在高温下不断积累,难以自行疏导;

  4.患有基础疾病的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高温下身体不适感更易转化为情绪烦躁。

  三、五招给情绪“装上空调”

  1.保持凉爽和舒适

  物理降温是预防情绪“中暑”的基础。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外出,如需出门可携带遮阳伞、手持小风扇,选择透气的棉质衣物。空调使用需注意温差控制,建议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同时每2小时开窗通风10分钟。

  2.增加营养和休息

  高温会加速体内水分流失,每天应保证1500-2000毫升的饮水量,少量多次饮用,可加入少量淡盐水补充电解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西瓜、黄瓜、猕猴桃),其抗氧化成分有助于调节神经递质;而辛辣、油炸食物可能加重身体燥热感,需适当控制。

  午后小憩是给心理“充电”的好方法。研究发现,每天30分钟左右的浅睡眠(不超过1小时)能让下午的情绪稳定性提升约30%。即使无法入睡,闭目养神也能让大脑从工作状态中抽离,恢复情绪调节能力。

  3.心理调节

  每天花10分钟写“情绪日记”,记录当天情绪波动与气温、事件的关联。例如发现“午后3点高温时容易烦躁”,第二天就可提前安排室内轻松活动,主动规避情绪触发点。

  4.积极支持

  傍晚气温下降后,约朋友散步聊天,自然的微风和轻松的对话能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压力。对于独居者,每天给家人打个简短电话,分享生活小事,也能减少孤独感带来的情绪积压。

  5.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情绪“中暑”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如每天感到莫名低落、焦虑,影响正常工作或睡眠,甚至出现自伤念头,就需要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能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调整对高温的负面认知,而精神心理科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短期药物干预来恢复神经递质平衡。

  夏日的热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理韧性的锻炼。当我们用科学的方式为情绪“降温”,就能让心灵在酷暑中保持一份从容。就像树荫总能为行人提供清凉,这些技巧也能成为内心的“避暑地”,让夏日都过得平静而充实。

──────────

图片来源:https://qiye.58pic.com/newpic/46039666.html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


优选擅长医生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