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就失眠?!怎么能睡个好觉?
文字来源:成都脑康
2025-10-24

  “昨晚又没睡好,翻来覆去到凌晨三点才迷糊睡着,早上起来头沉得像灌了铅,心里也堵得慌,一点小事就想发脾气。”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失眠和烦躁、低落的情绪总是如影随形。事实上,失眠与抑郁、焦虑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影响、互为纠缠的“共生关系”:长期失眠可能诱发或加重抑郁焦虑,而抑郁焦虑情绪又会反过来干扰睡眠,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找到科学的调整方法,才能让睡眠和情绪回归正轨。

  一、与睡眠有关的精神心理疾病

  在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中,失眠往往是重要的症状表现,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与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的关联最为紧密。

  对焦虑障碍患者而言,睡不着常常是常态。焦虑情绪会让大脑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患者躺在床上,脑海里会不断盘旋着各种担忧的念头,让人难以放松,进而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失眠症状。而长期失眠又会进一步加剧焦虑,睡眠不足会让大脑神经的耐受度降低,原本能平静应对的小事,也可能引发强烈的焦虑反应,形成“焦虑→失眠→更焦虑”的闭环。

  抑郁障碍与失眠的关联同样密切。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出现睡眠异常,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有的则表现为过度睡眠,但无论哪种形式,都会加剧抑郁症状;而抑郁情绪带来的心理重负,又会让患者在夜晚陷入对自我的否定、对未来的迷茫中,难以进入安稳的睡眠状态。

  除了抑郁和焦虑,其他一些精神心理问题也可能伴随睡眠障碍,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可能因反复出现的创伤闪回、噩梦而影响睡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发作期可能出现睡眠需求减少的情况。

  这些都说明,睡眠状况与精神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当睡眠长期出现问题时,也需要警惕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困扰。

  二、调整睡眠的小妙招

  1.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成年人每天需要7-9小时的睡眠,虽然个体存在差异,但长期睡眠不足会显著增加情绪问题的风险。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息规律,合理规划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固定的睡眠时长习惯,避免熬夜后再通过补觉弥补,这种不规律的睡眠方式反而会打乱生物钟。

  2.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

  人体存在自然的生物钟,维持生物钟的稳定是保证睡眠质量的关键。可以通过固定起床和睡觉时间来调整节律,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不打乱作息,让身体形成“到点就犯困”的条件反射。此外,白天适当接触阳光也有助于稳定生物钟,早上或午后太阳,能帮助抑制褪黑素分泌,让人白天更精神,夜晚也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3.营造无干扰的睡眠环境

  睡觉时可以拉上遮光窗帘,避免光线刺激;如果环境嘈杂,可使用耳塞减少噪音干扰;床垫和枕头以躺下后身体放松、脊柱自然舒展为宜,避免过软或过硬;卧室温度控制在20-24℃,湿度保持在40%-60%,这些都能提升睡眠的舒适度,减少入睡困难的情况。

  4.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

  睡前避免接触容易让人兴奋的事物;避免喝浓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品;睡前也不要吃太饱或空腹,晚餐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可以尝试在睡前做一些放松的事,帮助身体和大脑从活跃状态切换到放松状态。

  5.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释放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周运动3-5次。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间尽量安排在白天或傍晚,避免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

  6.管理压力和焦虑

  很多人的失眠源于睡前想太多,因此管理好压力和焦虑情绪,是改善睡眠的核心。可以尝试深呼吸放松法,睡前平躺在床上,慢慢吸气4秒,屏住呼吸2秒,再缓缓呼气6秒,重复5-10次,能帮助放松身体、平复思绪。

  如果尝试了上述方法后,失眠问题仍持续超过一个月,且伴随明显的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到专业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科学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摆脱失眠与情绪问题的困扰。

  失眠与抑郁焦虑的纠缠虽让人困扰,但只要找到科学的方法,从调整睡眠习惯、管理情绪入手,必要时借助专业力量,就能逐步打破恶性循环,重新拥有安稳的睡眠和平和的情绪。

──────────

图片来源:https://qiye.58pic.com/newpic/34085881.html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


优选擅长医生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