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最容易被忽视的5种隐蔽症状
文字来源:重庆小米熊
2025-07-02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总是时刻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生怕错过任何健康问题的蛛丝马迹。然而,有一种疾病——儿童抽动症,其症状常常较为隐蔽,容易被家长们忽视。今天,我们就来听听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郭志超为大家总结的儿童抽动症最容易被忽视的5种隐蔽症状。

  频繁眨眼——被误解的“用眼习惯”

  正常情况下,孩子每分钟眨眼大约10-15次。但患有抽动症的孩子,眨眼频率会大幅增加,可达30次以上。他们的眨眼动作快速且不受控制,双眼可能交替快速眨动,甚至会长时间闭眼。许多家长一开始会认为孩子是看电视、玩电子产品时间太长,用眼过度导致的。于是让孩子减少用眼,使用眼药水等,但症状却没有任何改善。而且,孩子自己根本无法通过主观意识去控制眨眼,越是提醒,他们越紧张,眨眼的症状反而会变得更加严重。这种不受意识支配的高频眨眼,其实就是抽动症的典型早期信号之一。比如,6岁的明明最近总是频繁眨眼,妈妈以为是他看动画片太多,让他减少了看电视时间,还买了眼药水滴,可眨眼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后来带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抽动症在作怪。

  面部“小动作”——被当作“调皮捣蛋”

  抽动症患儿的面部常常会出现各种不自主的“小动作”。像是频繁挤眉,眉毛快速地上下抽动;皱鼻子,好像闻到了什么难闻的气味;撅嘴巴,嘴角也会不自觉地抽动。这些动作突然出现,并且快速重复,孩子自己往往很难察觉到,也无法控制。在旁人看来,孩子就像是在调皮捣蛋,故意做鬼脸吸引别人的注意。家长们也容易将其看作是孩子养成的不良习惯,从而进行批评教育。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抽动症导致的神经肌肉异常反应。曾经有个小男孩,在课堂上总是不停地挤眉弄眼,老师多次批评他,以为他不遵守课堂纪律,可孩子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最后才知道是患上了抽动症。

  异常发声——被混淆为“呼吸道问题”

  发声性抽动也是抽动症的常见表现,其中频繁清嗓子的症状特别容易被忽视。孩子会反复发出“吭吭”声,听起来就像喉咙里有痰,但却没有咳嗽、咳痰、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而且,这种清嗓声在夜间孩子入睡后就会消失,这是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区别。除了清嗓子,部分孩子还可能发出吸鼻声、类似犬吠的咳嗽声,甚至会突然说出一些无意义的词语或短句。例如,7岁的轩轩最近总是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清嗓子,老师和家长一开始都以为他是嗓子不舒服,让他多喝水,可情况并没有好转,经过详细检查,才确诊是抽动症。

  肢体细微动作——被忽略的身体“异常”

  抽动症还会使孩子出现一些肢体上的细微动作,这些动作因为不太明显,很容易被家长忽略。比如频繁耸肩,肩膀快速地往上提又放下;甩手,手臂不自主地快速抖动;还有突然歪头、扭脖子,头部向一侧扭转后又很快恢复原位,并且可能会反复多次这样做。这些肢体动作同样不受孩子意志的控制,在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紧张或者兴奋的时候,症状会更加明显。而当孩子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这些动作可能会有所减轻。有个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手臂总是会时不时地突然抖动一下,家长一开始以为是孩子写字累了,没太在意,后来发现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才意识到不对劲。

  行为习惯改变——隐藏在日常中的“信号”

  除了身体上的这些明显症状外,抽动症还可能导致孩子的行为习惯发生改变,这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隐蔽信号。有些孩子可能突然变得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很难专心听讲,经常走神、做小动作;写作业也变得拖拉、磨蹭,错误百出。此外,孩子的情绪也可能受到影响,变得容易烦躁、焦虑、爱发脾气,甚至出现睡眠障碍,比如入睡困难、多梦、容易惊醒等。这些行为和情绪上的变化,可能会被家长认为是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性格变差等原因造成的,而忽略了背后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比如,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小丽,最近成绩突然下滑,做作业时总是心不在焉,还经常跟父母顶嘴,晚上也睡不好觉,家长一开始只是责怪她,后来才发现是抽动症影响了她。

  儿童抽动症的早期表现形式多样,且容易与其他情况混淆而被忽视。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上述一个或多个异常信号,并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就应该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和评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于控制症状、减少抽动症对孩子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的影响至关重要。希望家长们都能重视起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

图片来源:https://qiye.58pic.com/newpic/70932239.html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


优选擅长医生
换一换